近日,央视《信用中国》栏目播出的一场深度访谈引发财经领域关注。主持人董倩与浙江杭泰数智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、总经理马忠围绕光伏行业市场化转型、中小企业绿电成本控制等核心议题展开对话,重点拆解了杭泰创新产品 “送电宝” 的经济性设计,为企业在新能源电价市场化背景下降低能源成本、实现绿色转型提供了可落地的解决方案。

(主持人 董倩 与杭泰数智能源 马忠 访谈现场)
在 “双碳” 目标与电力市场化改革双重驱动下,绿色能源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项,但经济性难题始终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转型步伐。国家 136 号文明确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进入市场化交易后,光伏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增加,传统 25 年长期投资模式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。数据显示,我国屋顶光伏渗透率仅约 12%,大量中小企业因 “前期投入高、回报周期长、专业能力不足” 等问题,难以享受绿电红利。

(华东区域菜鸟物流园项目 航拍图)
“中小企业建一座 1 兆瓦的光伏电站需投入约 300 万元,这对资金流紧张的企业来说是不小的负担。” 马忠在访谈中向董倩直言行业痛点。针对这一核心矛盾,杭泰数智能源依托十余年行业积淀与双股东资源优势,创新推出 “送电宝” 产品,以 “短期付费、长期获产” 的模式重构绿电经济逻辑。
据马忠介绍,“送电宝” 的经济性核心体现在三重设计:一是零初始投入,由杭泰全额承担电站设计、建设、设备采购及运维成本,中小企业无需垫付任何资金,彻底打消 “没钱投” 的顾虑;二是优惠电价消费,企业仅需按低于电网常规电价的标准支付绿电费用,直接降低日常能源支出,实现 “用绿电更省钱”;三是资产无偿移交,3-5 年合作期满后,电站所有权将正式移交企业,企业后续可免费享受光伏发电收益,相当于 “花短期电费,得长期资产”。

(单体最大南山铝业项目 航拍图)
这一模式的可行性,离不开杭泰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与信用背书。访谈中,马忠向董倩详解了企业的核心优势:作为杭实集团(杭州市属国有投资集团)与正泰集团(光伏行业龙头)混改成立的企业,杭泰既拥有国企低成本融资优势,又具备民企市场化决策效率;通过引入 AI 画图等数智化手段,实现电站设计、施工、运维全流程 95% 以上的标准化率,较行业平均水平缩短 20%-30% 的并网周期,大幅降低管理与建设成本。“标准化让我们能把成本控制到行业低位,这是‘送电宝’能实现优惠电价与资产移交的基础。” 马忠强调。
对于 136 号文带来的电价市场化挑战,马忠表示,“送电宝” 通过缩短投资回收周期(3-5 年),有效规避了长期电价波动风险。“原来 25 年的投资周期里,市场化电价可能上下浮动,收益难以预估;现在我们通过短期电费收入回收成本,既保障了投资方利益,又让中小企业以低成本获得资产,实现双赢。” 他透露,产品自今年 6 月推出以来,已运行三四个月,凭借清晰的经济性优势,获得众多中小企业青睐。

(首个BIPV与钢结构创新样板福特汽车项目 航拍图)
作为深耕光伏行业十余年的 “老兵”,杭泰的团队自 2009 年起便投身工商业分布式电站领域,累计服务企业超 1000 家,涵盖汽车制造、物流、化工等多个行业。马忠在访谈中表示,企业未来将持续聚焦中小企业市场,通过 “送电宝” 进一步激活闲置屋顶资源,同时紧跟 “一带一路” 倡议,将中国光伏的成本与技术优势输出至海外,为出海企业提供低成本能碳解决方案。
董倩在访谈中评价,“送电宝” 的创新之处在于找准了政策导向与企业需求的结合点,以市场化手段破解了中小企业绿电转型的经济性难题。业内财经分析人士指出,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,杭泰数智能源凭借信用背书、成本控制与模式创新,为光伏行业开辟了 “普惠化” 发展路径,其 “送电宝” 产品的经济性设计不仅降低了中小企业转型门槛,更有望推动绿色能源在工商业领域的规模化普及,为国家 “双碳” 目标实现注入持久动能。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:https://m.chwlgzs.com/10545.html
